原标题:甲申殉难:崇祯自缢后,明末士人无法被超越的肝胆和风骨
甲申殉难源于“甲申之变”,是指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京师,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朝中文臣纷纷以死明志,以各种方式殉君一事。读罢史书的记载,我们不禁为他们的英年早逝、壮志未酬而扼腕叹息,也对明代文臣这种忠君爱国的气节敬佩不已。
首先是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范景文。景文当得知农民军入城,大势已去之后,慨叹道:“身为大臣,不能从疆场少树功伐,虽死奚益!”遂绝食三天以致于连简单的交谈都无法正常进行。京城沦陷之后,无奈的他向代表皇权和国家尊严的皇宫做最后的跪拜,自绝而死,其妻妾家人也都随即自尽。户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倪元璐道:“国家至此,臣死有余责。”于是整理衣冠,向北跪拜天子,向南跪拜母亲,自缢而死,倪氏一门殉节者多达13人。所谓“狐死首丘”,他们人此时的跪拜也许是因为没有完成保家卫国使命、尽到朝中臣子职责而感到的惭愧,也许更多的是为了表明灵魂的归宿以及对大明忠贞不二、誓死不渝的忠诚。大理寺卿凌义渠听闻国破消息之后用头撞门柱不止,以至于血流满面,在极度伤心绝望之下烧毁了平生所著,整理衣冠,自缢而死。死前留下:“尽忠即所以尽孝,能死庶不辱父。”的遗言,这句遗言显示了明代文臣所理解的“忠”即“孝”的价值观念,这与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程朱理学是极其吻合的,而明代程朱理学的鼎盛和备受重视与明代文臣气节的养成和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在城破之时死于城门之下,随后其子进士孟章明对妻子说:“吾不忍大人独死,吾往从大人。”这里孝道得到有力的彰显,他随后的表现却值得我们探究:其妻王氏表示愿意为其殉节,孟章明对妻子的这一做法感恩戴德并提出夫人应先死,在目睹妻子自缢气绝之后,自缢而亡。他的这一行为并非个案,在甲申之变中的许多文臣身上都出现过,这种支持妻子殉节的行为与崇祯皇帝临死前尽杀其嫔妃、公主有着极其相似的动机:保全女性的清白。在明代,女性“贞操”与男性的“气节”同等重要,这与程朱理学的普及和教化有关,也与明统治者大力推行的“旌表制度”密不可分。丈夫死后,女子若能为其守节终身便可获得一块满载着荣誉“贞节牌坊”,这对于目不识丁、足不出户,无法通过自身能力光宗耀祖的明代女性们而言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为了这遥不可及的光环,无数女性在丧夫之后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了自己余下的时光。明代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地形成了重贞操的思想意识,而作为封建礼教的忠实捍卫者,明代文臣们对于女性贞操更为看重,这样也就容易理解部分文臣的上述行为。可见,“气节”不仅是文臣对自身也是对其亲属的要求。
如果说孟兆祥的做法还可以理解,那么兵部郎中成德的做法就有些偏激。成德在致书其同年马士奇表明报国心志之后自缢而死,其妻子也随之殉节。但不可思议的是成德死前将其年仅六岁的儿子也杀害了。与成德有着同样做法的还有太傅惠博安举家自焚,宣城伯卫时春举家投井,锦衣卫千户高文采一家十七人皆自尽,尸体横于道路等等。可以说这种举家殉国的做法已经排除了前面出于对女性贞洁的顾虑,而是纯粹的以死报国,将明代文臣的杀身成仁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左都御史李邦华听闻城陷的消息后,慨叹道:“主辱臣死,臣之分也,夫复何辞!但得为东宫导一去路,庶可死无憾已矣。势不可为矣。”他在这样的无奈下怀恨写下了如下诗文:
“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矢死靡他。”
随后在文丞相祠中自经而亡。通过李邦华,我们除了可以感受到文臣的忠义和报国无门的遗憾外,也会发现他们将君主与社稷等同的价值观,这种视君主如国家的封建君主专制价值体系是不可取的,也是明代文臣气节上的瑕疵。
明朝灭亡之后,遗老遗少们还曾建立过南明小朝廷以图复兴,但后来终究抵挡不过清王朝一统江山的历史趋势,面临着灭亡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诸如刘宗周、史可法等殉君之臣。
刘宗周任天启朝礼部主事,因劾阉党魏忠贤、客氏,被削籍,回归乡里。崇祯初年,重新被起用,担任顺天府尹、工部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后又因替罪臣姜釆、熊开元求情而被革职。明朝灭亡后,福王监国,宗周官复原职,经常痛陈时政,并弹劾马士英、刘孔昭、刘泽清、高杰等奸佞,复争阮大铖必不可用,都不被皇帝采纳,于是愤然乞骸骨。后来南明小朝廷灭亡,杭州失守,宗周听闻消息,“推案痛哭”,从此绝食,说:“北都之变,可以死,可以无死,以身在田里,尚有望于中兴也。南都之变,主上自弃其社稷,尚曰可以死,可以无死,以俟继起有人也。今吾越又降矣,老臣不死,尚何待乎?若曰身不在位,不当与城为存亡,独不当与土为存亡乎?此江万里所以死也。”于是,拜过祖坟,投水自尽,水浅不得死,后绝食二十三日,以身殉国。
时至今日,透过这些凝结的文字,我们仍旧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在国破家亡山河沦陷之时,明代文臣那种深深的自责和揪心的痛楚,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那以江山社稷为己任、以“忠”、“节”“道”、“义”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和生死观以及献身理想的人格力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甘做亡国奴,不甘心因循苟且的明代士人在气节上较之此前的汉“白登之围”、唐玄宗南逃蜀地、宋室南迁以及之后的清王朝种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和令人发指的傀儡政权都有着无法超越的肝胆和风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