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济南历下区东关街道办事处文艺队伍表演精彩节目。中国青年网记者 苗阳阳 摄
中国青年网济南7月6日电(记者苗阳阳)“文艺软实力”、“单元工作法”、政府服务提速度、路口闯红灯人脸识别……7月4日,全国百家网媒继续深入济南创城一线,看基层社区在创城中的创新管理办法,在路口体验“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应用,不少创新的办法和方式让网媒记者频频称赞。
关键词1:文艺软实力 东关街道“四高大妈”惊艳网媒行
7月4日上午,全国网媒行第一站来到历下区东关街道,“冬之韵”文艺团的表演者们为记者们奉上“妈妈咪呀”、“吕剧小姑贤选段”、“二鬼摔跤”、“大头娃娃”、“青春的脚步舞蹈”等精彩节目,其中“个子高、颜值高、鞋跟高、年龄高”的“四高大妈”惊艳全场,让媒体记者惊呼完全是“60岁的高龄18岁的内心。”
据了解,在东关街道,一群平均60岁的老年人组成了一支文艺队伍,有舞蹈队、服饰队、声乐队、合唱队等,其中一支舞蹈队还曾获得“国舞风云榜”全国舞蹈大赛的冠军。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东关街道办事处利用自身文化站优势,利用文艺队伍,不断丰富文艺形式,传播文明风尚,这是历下区创城亮点中的一个缩影。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济南市历下区不断提高“软实力”,将打造创建品牌亮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提升居民参与度的着力点,不断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爱岗敬业的良好社会风尚。
南全福社区活动演出图。中国青年网记者 苗阳阳 摄
关键词2:单元工作法 南全福社区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助创城
随后,记者团一行来到历城区南全福社区,在楼长江彦才家中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记者团深切体会到济南基层社区在创城过程中的创新经验和做法。
2017年,南全福社区率先推行“单元工作法”,依托一个个活跃在各楼宇单元中的热心人士,公开选举出134名“志愿单元长”,实现了上线凝聚、邻里相聚、全民创城。每个单元长定岗、定责、定时,提供7×24全天候服务,以单元长为核心,带领社区居民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知识、带头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带头清扫楼道,清除楼内小广告,全员参与到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中。
“单元工作法”作为南全福社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一个新探索,形成了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实现了社区管理服务的“无缝对接”,不断改善社区环境,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助力济南打赢创城攻坚战。
济南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中国青年网记者 苗阳阳 摄
关键词3:政务服务提速 高新政务服务大厅看窗口文明
7月4日下午,网媒行记者来到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透过服务窗口看文明创建,采访团体验高效便捷的办事流程,倾听市民的所见所感,捕捉发生在服务窗口边的文明时刻。
这座投入使用仅3个多月的现代化便民服务大厅宽敞、有序,分布引导图一目了然,公示栏、查询机、排队机、爱心轮椅等各种便民设施齐全,排队机上滚动着办理进度,自助区节省了排队的时间,新闻触摸屏则让等待变得轻松。
在这里,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国土局等16个职能单位,232个服务窗口同时进行370项事项的办理。中介咨询、公证处、网络运营商、代理记账公司等更多的便民服务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也一同进驻,为企业和市民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
在政务中心的3楼南区,规划、建设、人防三个窗口被整合在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审批大厅中,并推进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联合咨询审查,压缩了审批时限。这得益于高新区实行大部制改革后,规划、国土、发改、地震等部门统一整合到了区国土规划建设管理局,优化了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其正在深化改革的“容缺受理”措施,将技术性和程序性的审查环节放在最前面,让企业提前进入审批程序,为企业省了不少力。一系列改革创新工作优化了营商环境,让百姓少跑一趟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赢得企业和市民店点赞。
济南市公安交警支队科研所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人脸识别”系统。中国青年网记者 苗阳阳 摄
关键词4:路口高科技 “电子警察”推动路口文明
“一个路口的文明,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4日下午,在经十路与舜耕路路口,网媒行记者体验了一把“人脸识别”信息技术。下午4点,济南市各大交通要道逐渐进入下班高峰期,而在这个路口,行人和自行车、摩托车等非机动车过马路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先朝正前方的红绿灯望一眼,几乎看不到“凑够一拨就走”的任性过马路现象。
今年5月,一场关于路口文明治理的风暴席卷济南,济南市交警部门安装了由市交警部门研发的、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电子警察”,抓拍“神器”启用的第一个月,就抓拍了6200多起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行为,由此承担的罚款、交通志愿体验和接受违法教育,让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过马路不再是“零成本”。
创城路上,济南文明出行氛围越来越浓厚,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人脸识别、高清摄像头抓拍下更多的将是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文明瞬间,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感人面孔。